玉山博物馆馆藏文物||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

2024-02-22 08:44:00

  民国粉彩鱼藻图帽筒,口径12厘米,底径12厘米,高28.3厘米。直筒深腹,玉壁底,器型规整,底部中心施釉,外圈无釉。白釉地,口沿一周描金,主题纹饰为粉彩鱼藻纹,画工流畅,设色雅丽,画面上方题款“月白精神,江西景盛陶业于珠山出品”,器底有红彩款“景盛陶业公司”。

640.jpg640 (1).jpg

   “帽筒”又称“官帽筒”,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。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,不能叠压,最好悬垂,以保持帽子的形状。官帽平时置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“冠不落地,鞋不上桌”的说法,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。在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期,官帽多用球形帽架承托。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。帽筒初期多为圆柱中空形状,壁形底、平底或圈足。随着工艺的发展,形制逐渐增加,出现了四方、六方柱等形状,装饰工艺除釉彩外还有镂孔、堆塑等手法。镂孔多为海棠式,如此设计,除了装饰之外,是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,帽筒里面也可以放置香料。帽筒因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,被广泛接受,在同治、光绪年间普及到寻常百姓家,用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,有的成为搁置鸡毛掸、小画轴的器具,也有用作家庭中的陈设用器。此时帽筒不再开口,浑圆一体, 讲究的人家,在左瓶右镜之外,还会摆放自鸣钟,取钟(终)声(生)瓶(平)镜(静)之意。 此外,帽筒又成为婚嫁中新娘必备的陪嫁,所谓“帽筒一对”,不仅是希望夫妇二人出双入对,感情和睦,更是祈盼开枝散叶之后,儿孙后辈也能学而优则仕,出人头地,光耀门楣。



0.170623s